一位老同学宠爱儿女,每到寒冬腊月都会挑选有精有肥的肋条肉,腌好晒好,快递到遥远的南方。结果却令她大失所望,情的礼物、爱的馈赠,往往被遗忘于冰箱。“你说炸薯片、炸鸡腿等油炸食品,他们吃得津津有味,怎么传统美食就不合胃口了呢?”困惑、不解,她紧蹙的双眉积攒着埋怨和义愤。对我们这拨人来讲:舌尖对腊肉的情与意,还真剪不断理还乱。
旧时,东北风来袭,家家户户柴火灶上的饭锅里,就飘出了浓郁的香气。一碗腊肉,一盆乌心菜,一荤一素,家常菜的绝配。琥珀色半透明的薄片,盖过青青的乌心菜,盖过白白的米饭,筷尖夹起来,微微颤抖、丰腴嫩滑、油光锃亮,强烈浓郁的腊香味荡涤开来。丰衣足食,吃的观念被颠覆,少荤多素,但,舌尖一直惦记着腊肉的美与好。
念念不忘必有回响,腊月的艳阳天里,我依然忍不住腌制晾晒一两条肉肉,隔三差五蒸在电饭锅里,腊肉与米饭同锅共济相得益彰。米饭成熟了腊肉,腊肉回馈米饭,饭粒被浸润得芳香油亮。
希翼味蕾继承优良传统,老同学想当然了。孩子是亲生的,不假,但是味蕾的DNA不大可能复制粘贴,味觉的矛盾与冲突某种意义上,是社会进步,文化交融的结果,势在必然。
小家里,大风大浪大是大非毕竟少数,多的是衣食里的叮叮铛铛。不试图改变对方,各有自在,都有进退转圜的余地。妥协、调和、顺应最妙。餐桌上不仅仅呈现一己喜好,更有适合对方胃口的美食。年轻的目光,少少计较“上人”呈递给你的美食,在乎,父母那颗纯真无尘的爱心。这世间,不带功利天然纯净的付出,除了父母,欲在它处寻找,简直,简直大海捞针。
台湾散文名家琦君,曾问一位少年辅导所的专家,“两代之间真有代沟存在吗?”这位了解熟悉少年的专家坦诚回应:代沟如同一级一级的楼梯,父母亲向下走,子女们向上走,彼此应伸手相扶。如此心态积极善良,既有现实的关照,更是和睦的倡议。
承认代沟存在,寻找弥补方略,填平两代人沟沟壑壑的,不是针锋相对寸土必争,恰恰是理解容让,相互迁就相濡以沫。上走下走,“彼此伸手相扶”。亲情氤氲里,共享灯火珊阑的温暖,柴米油盐的安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