夏日炎炎,在没有空调和电扇为人消暑的岁月里,吃过晚饭后大家都带着凉席来到开阔的麦场里、大路边、胡同口,三五成群聚在一起纳凉。
能让我们这些小孩子安静下来只有“龙二爷”,他讲古时有一种“王者”气派,孩子们把他围在中间,轮流给他扇着蒲扇。不管如何激烈的情节,他都是慢条斯礼地娓娓道来,甚至还会停下来,再作一番评论。就是这样的夏夜听书,让我知道了三顾茅庐、桃园结义、望梅止渴,听懂了长坂坡赵子龙的英勇。听夏,最早听到的就是这种伴随一生的历史故事。
前些年看历史小说时,才知清朝有一个特殊的单位叫粘竿处,设立最初是负责驱除皇宫内的知了,以免聒噪的叫声破坏皇宫里的清静。但于平常老百姓而言,没有知了的夏天还是失色不少。宋人方千里有词写道:“花妥庭下草。鸣蝉闹。暗绿藏台沼。”夏日蝉鸣的欢快、红花绿叶的静美,这样的“鸣蝉闹”才是夏日里最该有的声音。少时和小伙伴们用个长竹竿,在一端绑上一个挽成活扣的马鬃去逮知了的往事,更成为如今“手倦抛书午梦长”时常常忆起的趣事。
“柳外轻雷池上雨,雨声滴碎荷声。”夏日听雨就像是在听一段乐曲,先是“啪嗒,啪嗒”的慢板,接着就是“大珠小珠落玉盘”的快板。随着一阵风吹过,雨点成线、雨势如注,雨声在风声的助力下发出了齐奏共鸣的最强音。这场由夏雨演奏的乐曲一过,暑气顿消,天地间清新如洗。雨后听到最多的声音就是蛙叫声,孩童时最爱在老家的小河边逮青蛙,被老师发现后,她告诉我们青蛙是一种有益于人和庄稼的动物。此后,对蛙鸣就有了亲切感,还有和蛙鸣一起封存进了记忆中的少年时代的嘻戏,简朴生活中的纯真。
儿时的夏夜,人可以真正的“席地幕天”入梦于野外,尽情感受自然的声音,有清风徐来时树叶的沙沙声,有草间虫鸣的唧唧声。少年时代曾睡在池塘边的凉棚下,常听到风吹荷叶的声音。那声音像什么?很多年,我也没有发现过相同的声音。直到参加工作后,在整理图纸时才发现,翻动图纸的声音与风吹荷叶的响声十分接近。夏夜的风是否也把荷塘中的荷叶当做一幅幅图画在翻看呢?
如今,每次上下班路过撮镇大桥,透过通勤车的车窗看到桥下河边池塘中“接天莲叶无穷碧”的景象时,就能想起来风吹荷叶的哗哗声……这种坐在通勤车里欣赏夏日美景的情景,是否也会成为多年以后美好的回忆呢?我想,一定会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