犹记得在1986年,度过了记忆中最具诗意的端午节。那时,写诗歌的热情十分高涨,也因在国营二二一厂的内刊上发表过两篇“豆腐干”,结识了爱诗的文友,还一起参加了厂里举办的诗歌朗诵会。
诗歌朗诵会在阅览室举办,大家有围桌而坐的,也有靠墙而坐的,叽叽喳喳兴奋不已。当一个留着大背头,戴着金丝眼镜,形象清瘦、精神矍铄的中年人出现时,全场人都把目光投向了他,原来他就是厂里宣传部的张部长。只见他快人快语地说:“今天是端午节,我提议大家吟诵与端午节有关的古诗词。”平时爱填词、写古体诗的内刊曾编辑缓缓地站起身,用湖南味儿很重的普通话说:“我先来抛砖引玉,还请‘行家’张部长和刘工多提意见。”于是他拉起了长腔:宫衣亦有名,端午被恩荣。细葛含风软,香罗叠雪轻……这不是杜甫的《端午日赐衣》吗?那是我第一次听到用这种腔调朗诵诗词。曾编辑吟唱时双目微闭、轻轻摇头、颇为陶醉的样子,引得大家热情地鼓掌,还有人评价说:“很有韵味!”而我却低头窃笑。
这时,刘工“不甘示弱”地说:“我为大家吟唱一首苏轼的《南歌子·游赏》,这是词人描绘在端午节时的各种赏心乐事之作。”刘工朗诵时的腔调不像曾编辑那样拉长腔,而是如昆曲软绵甜糯的唱腔般浅浅低吟。听着听着,我恍然意识到这才是古代诗人、词人在诗词大会上的表达方式,而我所习惯的普通朗诵诗词方式,要是古代诗人穿越回来看到,一定会惊掉下巴的。当即为自己无知地窃笑感到惭愧,给刘工的掌声,比起刚才也要热烈许多。
最终,压轴曲目是张部长吟唱的一段《离骚》。他这个地道山东人,吟唱起《离骚》时竟像是个正宗湖北人,声音低沉婉转又带着一股磁性,加上清瘦的面容,大家都沉浸其中,仿佛感受到了屈原虽遭遇忧愁,却用一生寻求爱国真理并为之奋斗不息的情感。这一瞬间让我觉得屈原就应该是这般样子,他的吟唱让在座很多年轻人都赞叹说:“想不到诗词吟唱竟这么有魅力!”
那年的端午节像是为我打开了古典诗词的大门,至今流连忘返。虽然岁月无痕,被诗情浸润过的青春却并未凭空消失,被我装进了闲暇时用来回忆的“时光宝盒”中,每当端午节来临,都会情不自禁地“打开”看看,尤其是那句“路漫漫其修远兮,吾将上下而求索”,几十年来一直激励着我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