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人们的感观世界里,“陌生”是个贬义词,而“熟悉”则倍受青睐。然而,世事蹊跷,总是有双重性。有时,“熟悉”则不是好事,反而坏事。
新西兰一铁路道口发生过多起事故,有人反复研究后发现,铁路闸口护栏,竟是引发事故的关键。护栏一律是直排式摆放,许多人一天要通过多次,一到护栏处,心里就不自觉地计算通过的时间,与列车争抢路口。事故频发,因为人们太熟悉要走的路,觉得自己又算准了时间,不会出问题,可是人算不如天算。因而揭示了深层次矛盾:越熟悉,越容易忽视安全。于是想方设法让护栏变化,变得陌生,道口不断出现了笑脸型、穴字型、W型,甚至是杂乱无章型。这样,人们通过闸口时会重新思考,此时此刻该怎么走?陌生——引起了重视,焕发了警惕。如此一来,事故率大大降低。
护栏的改造极有道理,为了安全必须警惕“熟悉”,刻意制造“陌生”。生活中,我们都有过类似的体验,同样一条未走过的路,去时感到漫长,可原路返回却感觉短了许多。路没有变化,引起不同感觉的,正是“陌生”和“熟悉”频道的转换。
值得我们思考的是,许多安全事故的原因与道口事故相似——因为“熟悉”。比如班组里的设备特点、工艺路线、操作规定,谁不熟悉呢?以为心中有数、十拿九稳,尤其当熟悉导致麻痹、懈怠状态,熟视无睹,失去了敏感和警觉,就意味着随时随地可能跌入陷阱。从这重意义上讲,“熟悉”不好,是隐匿的陷阱。因此,回避“熟悉”势在必须。
当然,化工工艺、设备、流程、环境等等,不像改造一个道口栏杆轻而易举,但可以在不变中寻求改变,制造“陌生”,增加“新鲜”。比如观念上的转变,以新的视角看待问题;管理上引进新方式,采用新措施;操作环境中,在易发生危险和危害的地方,标注醒目标识,或文字提示,使之瞩目,引起更多的注意。办法多多,总有一款适合你。
警惕熟悉,打破“熟悉”,目的就是驱除习惯性疲劳,驱除麻木和倦怠。有人大声疾呼“事故源自麻木,安全来自警惕!”喊的就是这个道理呀。